開始于2016年末的“最強環保風暴”,從東南沿海開始,兵分兩路,一路到華北,一路到西南。不可否認的是,此次檢查中關閉的家居、家具廠大多為無排污許可證,未配套任何廢水、廢氣治理設施,污染物直排對環境造成惡劣影響。
有媒體曾深入一家具生產企業內部,刺鼻的氣味竟讓記者睜不開眼睛,根據測量,其有害氣體超標竟達到千倍以上!難以想象,車間的工人們每天在這樣的環境下工作,健康會受到多大的損害,而未經處理排放出的氣體,更加重了空氣的PM2.5污染。
除此之外,也不可否認的是由于執法過程中的一刀切,一些原本就合法生產的企業在此輪整治中被誤傷。據了解,東莞地區大批工廠倒閉,搬到越南等欠發達國家和地區,全國各地的一些家居制造廠也生存艱難,北上廣等一線城市家居制造類企業的要求越來越嚴格,不少企業選擇外遷。
環保檢查趨嚴背后
相比于以往檢查的“常規”,本輪環保督查顯得不留情面:隨時抽檢,化裝進廠,甚至出動了無人機這樣的極客設備。一旦檢查不合規,輕則出函要求停工整改,重則直接斷水斷電直到整改合格。史無前例的環保風暴來襲,家居企業除了關停生產線還能做什么,環保部除了要革除籠罩在全國范圍的霧霾之外,還想通過環評做什么?
去產能
毋庸置疑,這是停產后最直觀的呈現。據記者調查,僅成都地區,因為環評停產的廠家不下1000家,其中不乏家具工廠。帝安姆家居董事長劉奇估算,這些工廠的停產,將會影響至少30%的產能。作為傳統制造業代表,家居產業一直飽受粗放低效增長的困擾,大多數企業在一個并不寬的區域中搶奪市場,忽視設計、服務、品牌等高利潤高價值產生環節,在低水平重復建設、同質化競爭中耗費大量資源,陷入一個又一個價格戰泥潭。
近年雖有部分企業在完成原始資本積累后通過升級設備、優化流程等方式逐步提升競爭力,但過多的作坊式企業依然影響著整體行業的進步。2015年12月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明2016年經濟結構性改革的第一個任務即是去產能。2016年一整年,關于淘汰落后產能的文件、措施層出不窮。一場嚴苛的環保,至少能讓那些重復建設,用低質低價博取市場的過剩產能迅速邊緣化直至消失。
扭轉思維
想要環評達標,升級生產設備僅僅是開始。環環相扣的生產鏈,牽一發而動全身。以在本次審查中的重點對象??漆面噴涂為例,若要真正實現“油改水”,企業在購買涂裝材料上的支出就要增加30%以上,若采用海外進口水性漆,這個成本還要再向上推高,達到油性漆的一倍。這僅僅是原料采購成本。為了確保水性漆的土狀效果,現有的油性漆噴涂、廠房恒溫恒濕、半成品干燥等等一系列設備都需要進行相應的調整,生產流程也要隨之改變。
當然,所有的改變都基于一個條件??企業主的思維。是否愿意讓出部分、甚至大部分利潤,將傳統的生產、工藝流程、企業管理制度革新到足以匹配現代企業的高度。
一個行業的興衰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身處行業中的企業家積極與否的態度。就像當年家具行業的勃興源自第一代家具人打破傳統的闖勁和積極革新的勇氣一樣,如今家具行業在經濟結構轉型的過程中,是否有勇氣放棄眼前可見的利益,扭轉粗放增長的思維,通過技術改革博取未來,這次席卷全國的環保風暴,是一個風口。